測量高溫介質時加裝冷凝管,核心目的是
降低介質溫度,保護
壓力表內部元件(如彈簧管、填充液),避免高溫導致的測量誤差或設備損壞;冷凝管的安裝需嚴格遵循 “溫度控製”“排氣順暢”“安裝牢固” 三大技術要求。
從高溫介質的危害來看,普通壓力表的耐受溫度通常不超過 80℃,而蒸汽溫度多在 100-300℃(根據壓力不同),若高溫蒸汽直接進入壓力表:一是會使彈簧管(金屬材質)的彈性係數發生不可逆變化,導致示值偏差永久增大,甚至彈簧管破裂;二是會使表內填充液(如甘油)受熱膨脹、汽化,產生氣泡,導致指針劇烈擺動,無法穩定讀數;三是高溫會加速機芯零件(如齒輪、遊絲)的老化,縮短壓力表使用壽命。冷凝管的作用是通過 “散熱降溫”,使高溫介質(如蒸汽)在冷凝管內冷卻至 50℃以下,再進入壓力表,從根本上規避上述風險。例如,測量 1.0MPa 飽和蒸汽(溫度約 180℃)時,加裝 U 型冷凝管後,蒸汽在冷凝管內散熱,溫度可降至 40-50℃,完全符合壓力表的溫度耐受要求。
冷凝管的安裝需滿足四項技術要求:一是冷凝管類型選擇,常用的冷凝管有 U 型、螺旋型和蛇型三種,U 型冷凝管結構簡單、成本低,適用於溫度較低(100-200℃)、流量較小的場景(如低壓蒸汽管道);螺旋型和蛇型冷凝管散熱麵積大,適用於溫度較高(200-300℃)、流量較大的場景(如高壓蒸汽鍋爐)。二是安裝位置與高度,冷凝管應安裝在壓力表與管道之間,且冷凝管的最高點需高於壓力表表盤中心,形成 “液封”,防止蒸汽直接衝擊壓力表;同時,冷凝管的安裝長度需滿足降溫需求,通常 U 型冷凝管的有效長度(直管段)不小於 150mm,螺旋型冷凝管的有效長度不小於 300mm,確保介質有足夠的散熱時間。三是排氣操作規範,安裝完成後,首次通入蒸汽時,需先打開冷凝管頂部的排氣閥,排出管內空氣,待蒸汽從排氣閥溢出後再關閉閥門,避免空氣在冷凝管內形成氣阻,影響壓力傳遞;若冷凝管內殘留空氣,會導致壓力表示值偏低,測量誤差增大。四是固定與防護,冷凝管需用支架固定在管道或牆體上,避免因管道振動導致冷凝管變形或斷裂;在室外或低溫環境安裝時,需對冷凝管進行保溫處理(如包裹保溫棉),防止冷凝水結冰堵塞管道,尤其在冬季,若冷凝水結冰膨脹,可能導致冷凝管破裂。
此外,需定期檢查冷凝管是否有堵塞或泄漏:若壓力表示值突然下降或指針不動,可能是冷凝管被雜質堵塞,需關閉閥門,拆卸冷凝管進行清洗;若冷凝管接口處有蒸汽泄漏,需更換密封墊片(選用耐高溫石棉墊或石墨墊),並均勻擰緊螺栓,確保密封完好。
